重建师范教育——访顾明远先生


发布人:日期:2017-06-26

    北京师大教科文中心温馨提示我国的师范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需要在反思中不断进步。顾明远先生就师范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值得大家学习与思考。

    中国的师范教育从20世纪初起始到今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949年以来,党和政府也一直很重视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为了办好师范教育,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30来年间,中国师范教育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这些改革和发展既取得显著成绩,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为了总结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解决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求教于中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顾先生关于重建中国师范教育的精辟论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我们思考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1.根据中国国情办好师范教育,充分发挥中国师范教育的优势,少走一些弯路

访谈者: 顾老师,您好! 党和政府一直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与师范教育工作,您也多次提到教育的发展,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很难有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多年来,我国的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合格教师,但当前制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是教师质量问题,请您谈谈今后我国的师范教育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应该采取哪些重要措施?

顾老师: 尊师重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教育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提高教师质量是关键。因为教师配置的不均衡,所以教育质量不均衡。这些年我们的学校在硬件条件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我这两年也跑了好多地方,我觉得农村的条件大有改善,看到各个地方的学校盖得都挺漂亮,但是教育质量还不行。我觉得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个是教师编制问题,编制还不够数,有的地方缺编,特别是农村;再一个就是教师质量问题,特别是农村教师,留不住。前不久我写过一篇小文章谈到教师教育问题,相关领导也很重视。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看到后很重视,要求我们再进行深入研究。最近我们开了会,研究师范教育,思考如何重建师范教育体系问题。因为我觉得我们师范教育走了一些弯路,研究不够,准备不足。

20世纪末,讲教师专业化,这个是对的,教师是一个专门的职业。提出教师教育转型,一个是开放式教育,一个是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但结果不理想。本来是转型,也就是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型,希望高水平的大学也来培养教师,但是中国的大学都想奔一流大学,根本没有兴趣培养教师,也没有这个条件,而师范院校也为了打造一流大学,结果使得师范教育被削弱,资源流失。我们教师水平太低,所以提高水平是对的,但是为了提高水平将中师取消,中师本身的优势和资源也随之消失,所以我就觉得我们的师范教育走了一些弯路,因此我提出要重建师范教育体系。

访谈者: 听您这么一提醒,感觉我们确实应该思考重建师范教育这个问题,中国的师范教育应该向何处走呢?顾老师: 当前我们教育改革一是联系国情不够,二是我们套用了国外模式。比如,国外的开放型师范教育是提高了很大层次的开放型,美国的师范学校取消,其实并不等于师范教育取消,而是大学本科毕业以后进行师范教育。但是,我们国家不能做到这样,我们的教师队伍非常庞大,是美国不能比拟的,我们没有足够的财力与人力把所有的教师都提高到大学以上水平。这是做不到的。我们学人家的,也学得不像,结果把咱们自己的优势也丢了。我觉得我们国家大、人多,我们小学教师就有一千四百多万,一下子不可能提升到美国那样的水平。所以我们的教师培养还是以师范院校为主,不能简单地取消师范院校,改成综合性大学。 

访谈者: 面对师范院校减少师范生招生比例或者向综合性大学转型改名,师范教育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教育部最近也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

顾老师: 若是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我们师范院校的优势就不存在了。说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形成一体化,我国的情况也与外国不同,我们有教研队伍,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是过去学苏联的,现在把从苏联那边学的又都给抛弃了,一是教育学院与教师进修学校,二是省市县教研室。过去我们每一个省都有一个省教育学院,每个县都有教师进修学校,这是过去苏联的一种做法。这种做法引进来以后,对我们的教育起了很大作用。由于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有一段时间的水平不高,大体上不如师范大学,人们就觉得从师范大学毕业以后再到水平低的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进修,是反过来了。有些人这么讲,所以要取消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其实,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为提高教师水平还是起了不少作用的。过去,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大量不太合格的教师或者是水平比较低的教师,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在提高教师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再一个,我们还有一个教研室制度。教研室里面的教研员基本上都是特级教师等优秀教师转岗进来的。他们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比较结合实际。而师范学校的教学往往脱离第一线,不太重视实践,只关注在学校里培养,实习时间很短。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准教师要两次实习,一次到初中,一次到高中,两次加到一起,差不多有一个学期,十几周,现在都改成六周,到学校里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

访谈者: 在师范教育改革中,我们要注重师范教育的传统,不能在改革中把传统的优势给弄掉了。

顾老师: 过去一段时间,教师并不都是师范学校培养的。所以教师进修学校还是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教师进修学校里面的教师也好,教研室教研员也罢,他们都是第一线教师抽调过来的,都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过去,我们不大重视,好像觉得他们水平比较低。但是他们比较接地气。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上海曾两次获得第一名,他们总结经验里有一条,就是我国有教研室制度。教研员很重要,因为他们能够协助、指导、帮助一线教师备课。这支队伍,我们以前不够重视。所以我说,我国教师有两支队伍,一支队伍是第一线的,教课的,另外一支队伍就是教研的。现在教师进修学校,有的合并到大学,也有很多和教研院、教研室合并的,对这支队伍需要认真对待。

访谈者: 在以前,教研室制度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教研员对于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顾老师: 他们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师范教育有自己的特点。过去的改革,把这些特点都丢失了,这是很可惜的。所以我说要重建。当然,还是要开放,欢迎其他综合型学校来培养教师。但是,需要具备教师专业性的条件。不能说大学一毕业就能当教师,现在采取国家教师资格注册制度,我就怕国家考试制度走过场,这个很危险。

2.优化教师资格注册制度,重视实践和选拔优秀人才从教,不能落入“应试教育”窠臼

访谈者: 您的这个担心已经表现出来了,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很多没有受过师范教育的大学生,就凭着背诵了基本考试用书,就通过了考试,拿到了教师资格。

顾老师: 现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师范类毕业的,也要参加考试,所以大家都有些意见。另一个问题是其他学校来考试,也是考那几门,教育学和心理学。但是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考试合格了就能当教师,因为教师的专业能力并没有从考试中体现出来。

访谈者: 这种考试是考不出来专业能力啊!

顾老师: 所以,一定需要改革。例如,重点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不需要考试了,质量不高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应该参加考试。我比较担忧的是,只考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其实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即使有个面试的过程,也改变不了多少。所以我认为,国家授权给一批高质量的师范院校,他们的毕业考试就是国家考试,一般要考四门。其他非师范院校的,不仅要靠教育学和心理学,还要让考生上一次课,看他的教学水平。我就怕现在的学校走过场。我国20 世纪80 年代曾经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现在许多教师都持有这个证书,但结果是走了过场。这次如果再走过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就没有希望了,基础教育必然会受到极大损害。

访谈者: 现在有些师范学校在上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时按照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来上课。考什么,教什么。有些学校明确要求,那些不考试的,要少讲,考试的内容要多讲。每节课还得让学生做题,进行强化训练。现在中小学是应试教育,大学也都是应试教育,也已经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了。

顾老师: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要严格,不能走过场,包括幼儿教师、小学教师。教师的好坏其实不在于学历有多高,关键在于对教育是否有爱心。首先要考虑他愿不愿意当教师,如果仅仅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职业,作为跳板,过个几年便走了,这样是教不好学生的。教师职业不同于别的职业,别的职业可以出废品,教师这个职业不可以出废品,每个孩子都要培养成才。

访谈者: 正像您常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于爱心、责任感等都是考试考不出来的。

顾老师: 所以,考试一定要考察教师是否愿意成为教师并爱护孩子。还有,初中毕业以后的五年制师范大专毕业生的质量可能比现在高考中第三批次的大专毕业生质量要好。过去的中师是提前招生,是选拔出最好的,现在高中毕业,学历虽然提高了,但并不是最优秀的。所以现在有些专科,例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是从初中开始招生,初中毕业后学习五年,培养乡村教师,这个就好,因为从初中招生是能招到好的学生。初中学生的可塑性比较大,小学老师要会唱会跳,而高中学生的可塑性就比较差。所以我们现在提倡初中毕业后,读五年或者六年师范教育。要打破过去的定势思维,也就是高等学校一定是要招收高中毕业生,其实高等学校也可以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日本的很多专科学校就招收初中毕业生,特别是技术学校,所以从初中招生是能招到好的学生的,这个也在改革。

3.免费师范教育一定要坚守初衷而不断创新,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优质教师

访谈者: 您刚才提到定向培养乡村教师,我想请您谈谈免费师范生教育。

顾老师: 我曾写过这方面的文章。首先需要站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这项举措对我国教育发展,甚至于对国家发展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其次要在制度上精心设计,使这项重大的举措取得预期的效果。免费师范生实施几年来,经过政策调整,总的情况是好的,充实了中西部地区基层学校的教师队伍。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几所部属师范大学不适应,二是免费师范生的服务年限太长,三是地方对实施免费师范生不积极。

将来师范教育应该分类管理,比如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应该培养研究生阶段的高中教师,逐渐到4+1、4+2 这种模式,地方院校就培养地方性的,小学、初中、乡村教师,这样就留得住。现在免费师范生到县里面的都很少,一般都在省会、中心城市。另外,免费师范生服务年限太长。这十年是青年成家立业的十年,在农村连对象都找不到,在农村哪会待得住。

访谈者: 现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不愿意去“老少边穷”地区,不愿意去农村,去了也留不住。若是地方师范专科学校招收五年制大专生,情况就好多了,也能留得下。

顾老师: 对。所以,将免费师范生转移到地方师范学校是可以留得住的。我也曾经说过,如果说国家在部属师范大学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具有示范性意义”,那么各地方本应积极响应,因为在本地招收免费师范生,更能留得住。但是各地方可能限于经费投入有困难,几乎没有响应。因此,我认为,不如把拨给部属师范大学的钱拨给中西部地区师范大学,让它们来培养,可能效果会更好。有的地方甚至不积极安排免费师范生的工作。所以,本来是很好的政策,但由于没有认真调查研究实际的情况,实施中都遇到种种困难。

本文摘自《当代教师教育》,2017年3月,有删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条:“是什么”抑或“怎样”: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转向

下一条:加强教育决策的大数据意识

【关闭】 打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