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育决策的大数据意识


发布人:杨小敏日期:2017-06-20

    据媒体报道,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和复旦大学教育事业统计培训基地联合开发的“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由试运行转向常态化运行。这一项目,被媒体称为是“别让教育决策‘拍脑袋’”的重要举措。

    教育对于人的培养,具有不可重复的特殊属性,任何改革和相应的举措都需要格外谨慎。而且影响教育成败的因素也错综复杂,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众多的利益群体,直接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而改革越往深处推进,改革的风险成本越大,任何闪失带来的后果都难以承受。

    教育领域改革的举措决不能倚重于主观感受和经验判断,而是要充分利用新的理念、技术和手段,推动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而基于数据、证据、民意的理性研判,是推动科学决策重要必经之路。这其中,体现大样本、全样本优势的大数据运算为政策决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目前,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基层专兼职教育统计工作人员。尽管有“统计法”的保障,但统计数据采集基表的准确填报与整理依赖于基层统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对这支队伍进行必要的培训,通过方式方法创新,对提升其业务能力,进而为数据的准确性提供源头保障,甚至比建立队伍本身更为重要。这也正是统计在线培训平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在。然而,对于别让教育决策“拍脑袋”和推动教育领域科学决策而言,这显然远远不够。

    随着综合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对教育现代治理体系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育事业要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必须依靠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而实现从基于理论推演和实践经验的主观决策,向基于证据和大数据运算的客观分析、理性研判、科学决策的方向性转变是大势所趋。但目前我国的数据支撑能力还不能适应这种转向的需要,亟待从思想观念、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运行机制、安全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提升。

    在教育统计工作者个人能力提升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若干关键环节的突破,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教育决策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教育决策的数据支撑能力。首当其冲的是进一步促进相关部门和群体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转变,强化政策研究和决策的多主体协同意识、证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方式。另外,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机制创新,加强各种数据库的开放、融合与共享,避免数据资源重复建设和闲置与错置性浪费,降低数据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沟通成本。同时,要从国家战略资源的层面强化数据传递和使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切实服务于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多元化决策服务研究和教育事业发展。

上一条:重建师范教育——访顾明远先生

下一条:为青年扣好第一粒扣子

【关闭】 打印    收藏